打赢“十四五”,打赢决战|通过城乡融合、协同
栏目:专题报道 发布时间:2025-10-16 13:22
标题:城乡一体化、联合创新正在加速——长三角一体化为发展注入新活力。金秋时节,米香,蟹肥。秋收临近,长三角充满生机和发展。曾经被忽视的连片地区正在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热点。随着行政壁垒的消除和制度的完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不断深化。城乡一体化、联合创新快速推进,正在成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强劲动力。邻近地区已成为城乡结合点。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市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丹阳社区仅一巷之隔。他们最初马尔社会治理终结,但江苏丹阳派出所、安徽“两省一街”的设立,成为跨省融合、高效治理的新典范。户口在南京、工作在马鞍山的吴先生近日到派出所办理了居住证。他担心因为忘记带身份证而白来一趟。令人惊奇的是,在江苏省总柜台核实身份后,我又到安徽省总柜台办理了居住证。在治理一体化驱动下,长三角城乡一体化不断深化。近年来,安徽省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份为参照,运用人员互换、人员自由流动等合作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区域协调机制作用,极大提升了省内发展水平。格博宁地区。上午9点左右,来自上海的游客徐先生在山塘老街吃完早餐,在浙江平湖一家咖啡馆喝着老鼎丰玫瑰米醋休息了一会儿。 “我从浙江到上海步行回来,花了30分钟,这样穿越省份,真是太神奇了。”浙江省平湖市广城镇山塘村党支部书记金建东说。山塘老街横跨浙江省和上海市,曾经是一个行政区和开发封锁区。 2016年,浙江省与上海市开始建设“明月山堂”景区,统一建筑风格,共享旅游资源,共同招商运营。旧街景已恢复原状,店铺业态也有所扩大。游客即使走在县界上也能意识到县界的存在路。我再也感觉不到了。城乡一体化产生发展效益,缩小发展差距。上海金山区与浙江平湖市不仅发展商业街,还开发周边地区高附加值农产品新产品,争取各省互利合作。打破壁垒,推动深化创新合作 位于湖州市南徐区的慧智康(浙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此前在上海南徐(青浦)人才科技创新中心开展研发工作。去年研发取得突破性成果后,我们又到南浔区长三角高层次人才创新科技基地进行投资和转化。消除行政壁垒,激活要素流动。从 上海 青浦 到 南浔 的直线距离距浙江省不到80公里,汇智康享有长三角地区人才、技术、制造设施等要素流动和重叠的便利。南浔区人才产业集团总裁于戴表示,通过打破地域限制、转变协作方式,传统的“本地小窝”正在变成“邻里小窝”。协同载体不断创新,科技创新合作更深更强。行驶中的车内,各种声音重叠,几个人交谈着。智能中央控制器听谁的声音以及如何响应?这是计算机语音识别领域的一个经典技术问题。去年,三省一市联合公布了首批长三角创新联盟。其中,“长三角语言计算创新联盟”成立由总部位于苏州的精神病科技有限公司私奔。该建筑由一家公司管理。 Spirit 与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合作进行了大量研究,以优化耐噪语音识别引擎和声纹识别等技术。此次合作的新成果现已应用于长三角地区生产的汽车上。车辆将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理解驾驶员、前排乘客和其他乘客的声音。在位于上海、江苏、浙江三省交界处的方庭水院,主厅宴会厅天花板上的荷叶灯还原了从黎明到星夜的光线变化,满足了各种场景的照明需求。这项新技术成果得到了复旦-欧普全球智能照明企校联合实验室的支持。照明环境等领域考虑到老化因素,我们对大空间的照明环境进行了研究。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提供新机遇。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副院长张万禄表示,学校和企业实验室正在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培养创新人才。今年7月至8月,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并于9月1日同时施行,这是长三角地区首个协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科学技术与创新协调发展法。这是长三角的新尝试“打破行政界限,不破行政隶属”,推进协同创新。通过制度创新全方位推进。融合创新,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秋收时节,嘉善药王丰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入旺季。这家农业服务公司是由浙江省嘉善县干窑市的几个村庄创办的。我们提供从育苗、种植、收获到粮食加工和农产品销售的综合服务。公司依托长三角科技实力,获得长三角农地耕种订单。公司在长三角地区共耕种农业用地3万亩,其中江苏省吴江市1000余亩,约500亩。位于上海市青浦市。科技创新合作与城乡一体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助力长三角迸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在苏州市吴江区七头镇凯祥宫村,利用5G等先进技术建成的智慧农业病虫害、耕地、土壤和气候监测站,每天24小时监测水稻成熟度。预计冈村稻米将在 20 天左右收获。在高科技和绿色有机含量的双重助力下,“江村大米”每斤能卖到12元。每逢这个季节,连接上海、苏州、湖州的高速公路上,游客络绎不绝。乘坐高铁,循着稻香前往长三角生态绿色综合发展示范区。您不仅可以品尝到蟹饭的鲜美香气,还可以一睹蟹饭的新面貌。长三角一体化促进产业精细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球首条8英寸硅基氮化镓量产线、国内首台200kV商用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全球领先的仿人机器人生产线……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在长三角生态绿色综合发展示范区落地运行,展现出城乡融合、协同创新的新动能。
服务热线
400-123-4567